戚继光(2 / 2)

卫青思索着怎么改良将士们的武器,他打算看看有没有关于武器方面的书籍,火铳就不错。不出所料,关于武器制作的书还挺多,但是火铳只有简易的模板却没有火药,卫青并没有失望买了几本书后他就开始研究。

霍去病对鸳鸯阵感兴趣极了,在沙盘上模拟起来,这段时间他看了不少后世军队队形,每一个都能给他带来新的感悟。

《纪效新书》?令卫青高兴的是它记载了火药的方法,有了模板和火药他们就能制作出火铳,有了如此神兵利器,匈奴无以畏惧。

【随后戚继光将《纪效新书》下发给军队,要求军官们必须掌握书中精要,还让每支分队找出一名识字的士兵,让其给全队诵训书中战术,要求全军耳只听金鼓,眼只看旗帜,大家共作一个眼,共作一个耳,共作一个心,并且戚继光还设置了武艺考试,每个月考察士兵技能,后勤的火兵若武艺精熟可升为战兵,反之,战兵懒惰则降为火兵。

戚继光同时极其注重军纪和赏罚,按《纪效新书·禁令篇》中所述,若该赏处就是平时要害我的冤家,有功也是赏,若犯军令,就是我的亲子侄,也要依法施行。然后戚继光又设立了军中连坐制,比如士兵临阵脱逃,若一人退却,则斩首该士兵,若全队退却,则斩首队长。戚继光通过层级责任,集体监督和严酷军法,将戚家军这支部队的纪律性,彻底锻打了出来。】

“我都能想象出来这会是多么骁勇善战的军队了”

“瞅瞅人家,这纪律这军队,整个大明朝就没有比得上人家的。”

“哈哈,你这话说的,那些个官不都在贪吗,哪有时间去练兵啊。”

“这个武艺考试不错,士兵们就不会有偷懒的机会还能检验成果。”

一位将军率先走出营帐对正在练武的士兵们说道“将士们!从今以后咱们也开始武艺考试,就像那戚家军一样,谁要是敢偷懒就当火兵去吧!”

话音刚落,军中一片嘈杂“将军怎么这样,就知道学别人。”

“怎么办啊,我这段时间都没怎么练,肯定是要下去的。”

“将军!”有胆大的兵喊到“如果得了第一,有没有奖赏啊?”

身边一众起哄“是啊,怎么也要给点好处。”“没错,没错!”

将军哈哈大笑“你们这些小子,非要占便宜是吧?好!夺冠者赏两个月的军饷怎么样?”

【当然还要指导军中思想,让士兵们知道为何而战,《纪效新书·禁令篇》中,戚继光用通俗的大白话讲到,凡你们当兵之日,虽刮风下雨,袖手高坐,也少不得你一日三分,这银分毫,都是官府征派你地方百姓办纳来的。你在家哪个不是耕种的百姓,你肯思量在家种田时办纳的苦楚艰难,即当思量今日食银容易,又不用你耕种担作,养了一年,不过望你上阵杀胜,你不肯杀贼保障他,养你何用?就是军法漏网,天也要假手于人杀你。

之后,经过60昼夜的特训,这支融合战术编组、创新战法,钢铁纪律的新式军队——戚家军横空出世。而沿海劫掠的倭寇们并不知道,他们即将面对的是东亚战争史上,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化军团。

嘉靖四十年,2万倭寇乘数百艘倭船进犯浙江沿海各地,倭寇上岸后,立刻分军,由象山海口侵入奉化、宁海劫掠。戚继光敏锐的判断出,倭寇的真实目的,是引出台州城内的明军主力,然后趁虚而入,于是戚继光立即调整部署,命令部下刘意、楼楠留守台州,又让胡守仁,张元勋等百户率领一支军队防守海门,居中策应台州。

然后他亲率戚家军主力解救宁海,倭寇探知到台州主力部队出场后,立刻分军三路进犯台州各地,一时间,浙江沿海倭患频起,形势岌岌可危。

视角先转到新河城,因为戚继光的老婆大人要登场退敌了,这时的一路倭寇逼近了戚继光家眷所在的新河城,由于城中主力不在,所以城内人心惶惶。这时,戚继光的老婆王氏站了出来,她下令立刻打开放置兵器火药的武库,看守为难道,没有将军命令,不敢擅开武库。王氏厉声喝道,戚继光都得听我的,打开!事后谁不服,让他来找我。

之后,王氏带着城中妇孺穿上军装,拿上火铳战刀,登上了新河城墙。王氏令妇孺们大摇旗帜,高声喊杀,并在城墙各处放炮放铳。没错,戚夫人要唱一出空城计,倭寇们看到这个架势,果然上当,不敢立刻攻城,一直等到第二天才发现上当,可这时攻城已经晚了,因为大明援军杀回来了。】

“这个王氏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。”

“勇气可嘉!一个女子能有如此魄力不愧是戚将军的夫人。”

“该死的倭寇还用上计谋了,幸好戚将军提前想到了。”

“拙劣的计谋,一眼就看透了,一股子窝囊气儿。”

“第二天才发现上当,真是蠢笨啊。”

“援军来了,这回倭寇可走不了了。”

【头天晚上,得知新河危险,戚继光立刻派出手下战将胡守仁,火速支援新河,正在攻城的倭寇被他们掏了后路,被打得一战而溃,而这时的戚继光正带着戚家军顶着风雨奔袭百里,救援台州。很快,戚家军和倭寇在台州城数里外的花街相遇,戚家军“以一当百”的成名之战,三比三百零八的离谱阵亡率——花街之战,开打。

倭寇这时摆出“一字长蛇阵”迎战戚家军,而戚继光没有跟畜生讲武德的习惯,他立刻下令让前方的火铳兵开枪,一时间,火焰、弹丸齐飞,倭寇阵型瞬间被打乱。这时,倭寇为了稳定军心,阵中杀出一个手持刀枪的倭寇头目,上前叫号。戚继光一看,立刻脱下身上价值二百金的银甲,对众将说道,谁能削了这个倭寇的脑袋,我这铠甲就归谁。

霎时间,一个叫朱珏的猛男应声杀出阵,他拎着火铳就抡了过去,一铳断其长矛,两铳断其武士刀,然后直接剁下这个倭寇首领的脑袋,而得胜后的朱珏并没有撤回,居然一个人又冲入倭镇,又连斩七人。

倭寇前队顿时乱作一团,这时的戚家军也开始冲阵,把总吴惟忠身材高大,手持长刀连斩倭首五颗,把总陈大成,王如龙等人也是悍不畏死,冲杀在前。倭寇看到戚家军这种变态般的战斗力,惊愕地说道:这是什么神仙?纷纷溃逃。】

“没有跟畜生讲武德的习惯,说得好!可不就是一帮畜牲吗?”

“可不能这么说,畜牲好歹还能种庄稼呢,这倭寇当猪食猪都嫌弃。”

“这个朱珏不错啊,连斩七人,确实称的上猛男。”

“这戚家军个个都挺厉害,戚将军真是慧眼识珠。”

【戚继光立刻率军追杀倭寇到瓜陵江边,将倭寇赶下江水,淹死无数。花街之战,戚家军以伤亡三人的代价,歼敌308人,生擒两名倭寇首领,解救被掳民众5000多人。5月初,戚家军在台州上峰岭以鸳鸯阵冲锋,大败倭寇,还是以伤亡三人的代价斩首300多级,活捉五名寇首,救出上千被掳百姓。

最后台州之战历时一个多月,戚家军九战九捷,以伤亡十几人的代价,歼敌5500多人,浙江的倭寇基本被肃清,戚家军的威名也响彻东海,倭寇们“谈戚色变”,给戚继光送了个绰号戚老虎。台州百姓更是对戚继光敬若神人,称其为戚爷。

胡宗宪也上报为戚继光请功,称戚继光是“台民共倚为长城”。九月,戚继光被升任为都指挥使,不久后,戚继光又去了义乌募兵2000,戚家军的总数达到6000人,而因为骑老虎的威名,倭寇们不敢再犯浙江,于是他们将目标转向了福建。】

“什么?伤亡三人的代价,歼敌三百零八人!我没听错吧?”

“亲娘嘞,伤亡十几人,歼敌五千五百多人,这真的是人能做到的吗?”

“乖乖,这是真的以一敌百啊。”

浙江的百姓纷纷祈祷“求求戚将军快来这里吧!”

“救救我们吧。”深陷倭患之中的百姓不肯放弃这唯一的希望,这是真正带他们逃离苦难的人啊!

【嘉靖三十九年,俞大猷被调回南方,升为福建副总兵,之后江西爆发了农民起义,俞大猷受命前去平叛,而他这一走,让倭寇们找到了机会,纷纷登陆福建沿海开始劫掠。福建巡抚赶忙向朝廷告急,请求派戚继光前来支援,于是嘉靖四十一年七月,戚继光奉命率戚家军支援福建。

入闽之后,戚继光决定先将福建横屿岛上的倭巢剿灭,恒屿岛是块极其难啃的骨头,它离海岸只有十里,中间是一片浅滩,涨潮时汪洋一片,退潮时淤泥塞路,很容易陷进去,根本无法行军。岛上的倭寇就靠这一点,经常驾小船出来抢掠杀人。随后,戚继光率军来到横屿岛对岸的张湾,当时张湾的渔民百姓,大都被迫屈服于倭寇的刀枪下,充当着倭寇的仆从军或者引路者。

戚继光不想让戚家刀沾上百姓的血,于是他对张湾百姓当众发誓,我知道你们都是无人救援才被迫行恶,我以我寿命起誓,保你们平安,绝不滥杀。这时,有两个被倭寇派来打探消息的百姓,被戚继光的誓言所动,主动找到戚继光担任向导。

8月8日,戚继光也找到了如何率领大部队登岛的秘诀,他让每个戚家军都背上大量稻草,然后以草填泥快速前进,终于登上了横屿岛。这时,戚家军亮刀开始杀倭,以阵亡十三人的代价斩首三百四十八级,生擒二十九名倭寇,解救被掳百姓800多。】

“好!又是一战成功!”

“可恶的倭寇,要不是还有一家老小,我死也不帮这帮畜牲引路。”男人一脸愤恨。

旁边的人安慰他“好了,如今有了希望,咱们好好护着自己这条命,我就等着戚将军来的时候,让他把这些倭寇一网打尽!”

“呵,你们两个等着吧。嘴上说着不愿意,实际上领路比谁都积极,有本事杀几个倭寇看看啊?”

“你什么意思?”

“我什么意思?我是不会把自己这条命交给别人的,等着别人救?等死吧你。”说完就冲出去用一根削尖的木棍杀死了一个倭寇。

【横屿岛被拿下后,各个县城也很快被收复,这一仗堪称《武经总要》之典范,以正合、以奇胜、以仁心化民怨。之后的两个月,戚家军转战千里,以零伤亡的代价在牛田连克数十座倭巢,斩首上千,然后又血战林敦,以伤亡九十多人的代价全歼倭寇四千,救出两千多被掳百姓。

闽广一带的倭寇几乎被他扫清,然后在戚继光带兵返回浙江休整时,大明朝堂上也爆发了一件大事,严嵩垮台了。那么跟严党混的胡宗宪也难逃波及,先是被逮捕进京,然后靠着抗倭的功劳被赶回了老家。但戚继光没有时间为提携过他的伯乐悲伤,因为倭寇又来了,得知戚老虎回到浙江后,倭寇们争相庆祝道“戚老虎去,吾又何惧?”

立刻杀回了福建,并且还设伏杀掉了福建都指挥欧阳深,占据了平海卫,搅得“四野一空,八闽俱震”朝堂一看形势危急,指派谭纶为福建巡抚,协调各部行动,然后又调派戚继光二度率师援闽。嘉靖四十二年三月,谭纶会集戚继光、俞大猷、刘显三将,进攻被倭寇占据的平海卫,戚继光率军先登,直接从中路打崩了倭寇,俞大猷和刘显两部也紧随其后,杀入平海卫,斩获两千两百余,救出被掳男女三千,并且乘胜追击,收复了兴化。】

嘉靖

朝堂之上一如往常,可暗地的汹涌每个人都感受到了。

严党一行人更是脚底冒汗,严嵩垮台了他们也要被清算,这可怎么办,他们中的有些人可不像胡宗宪有个像样的功劳。

胡宗宪先是一惊然后放下心来,只是被赶回老家,没什么大不了的。既然知道了就要做些准备,再怎么着他还有个抗倭的功呢。

【虽然老胡下马了,但戚继光很快又找到了新的大腿,福建巡抚谭纶,谭纶非常欣赏戚继光的办事风格,认为其既懂事又能打,于是平海卫大捷后,谭纶上书举荐戚继光担任福建总兵,直接给原总兵俞大猷顶了,将其调任为南赣总兵。

嘉靖四十二年冬,戚继光用大将军炮,轰散了围攻仙游城的万余倭寇,又在第二年,戚家军与王仓坪一战歼敌倭寇两千,然后咬死不放,追到韶安,又歼敌两千,并焚毁了二十多艘倭船。

之后,福建倭患也被戚继光彻底平定,公元1565年,戚继光终于实现了“海波平”的梦想,这时,东南沿海的倭寇已经被戚家军彻底打服,只剩下广东潮州一带,一个叫吴平的大海盗带着一伙倭寇搞事,于是这年开春,戚继光率军和俞大猷会师,共同讨伐吴平。

这是俞龙戚虎最后一回并肩作战,在闽广交界的南澳岛上,戚俞联军全歼六千多贼寇,打得大海盗吴平败逃远海。按理说这是大胜,但俞大猷好像每回跟戚继公并肩战斗后,都会倒点霉,战后,俞大猷突然遭到御史弹劾,说他是故意放跑的吴平,然后俞大猷的官就又被撸了,戚继光被迫兼管了他的兵士。】

年少的戚继光听见自己实现了“海波平”的梦想之后,感觉浑身轻松,他做到了!大明终于不会有倭寇的隐患了。

俞大猷无奈,怎么又撸他的官?最后一次并肩作战了,哎……他这是跟什么犯冲了吗?

还故意放跑的,这御史是脑子被踢了吧,他还说是御史让吴平这么干的呢,当今皇上也是怎么谁谁信谁的,糟糕透了。

【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,戚继光的老领导胡宗宪被查出假拟圣旨后,写下“宝剑埋冤狱,忠魂绕白云”自杀身亡。小阁老严世蕃也被迫上菜市口,做了个头身分离手术,但最重要的是,经过戚继光、俞大猷、谭纶、胡宗宪、唐顺之、阮腭,还有众多将士的拼命搏杀,持续了三十七年,波及万里海疆的倭患终告平息。

那年冬天特别冷,但大明沿海渔村的炊烟,终于赶在暮色里升起来了,而戚继光的人生轨迹也开始由南转向北方,敌人也将从倭寇变成北鞑。】

胡宗宪:……还是死了?假传圣旨,是不是污蔑啊,绝对是!

严世摸摸自己的脖子,好像真的头身分离了一样,他打了一个激灵,不行!他不能就这么死了。

戚继光刚放松一下又紧张起来,还有北方鞑靼,哎什么时候能真正“海波平”啊。

【公元1566年,那个老道皇帝飞升失败,终于他妈咽气了,明穆宗朱载垕当上了大明一把,改元隆庆。这时东南已经安定,让大明发愁的就剩下北边那个蛮货了,隆庆帝先将谭纶提拔为兵部左侍郎,总督蓟、辽、保定军务。

谭纶上任后,发现北地的边军跟南边卫所的边军几乎是一个烂德行,便请求朝廷调任戚继光来蓟州练兵。隆庆元年10月,戚继光被调任到神机营担任副将,到京后不久,戚继光深感京城兵士糜烂,立刻请求朝堂允许他编练士兵,谭纶也跟着上书,请求召集北地三万步兵让戚继光训练,而且谭纶还要求朝廷巡按,巡关的御史不要插手,狗屁不懂就上边蹲着去。

当时的巡抚刘应杰、孙代、刘随就急眼了,纷纷弹劾谭纶、戚继光专权,但这时的谭纶和戚继光,已经找到了一个更大的靠山——张居正。】

一直听天幕的嘉靖终于坐不住了,飞升失败?这怎么可能!一定是找的方法不对。

其它皇帝听过天幕之后都对长生不老没了兴趣,只有嘉靖他始终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仙人,尤其天幕的种种表现更是让他深信不疑。

张居正听到要讲自己了,开始认真听听有关自己的信息一丝一毫都不落。

【张居正这时已经进入内阁,担任礼部尚书、武英殿大学士,他立刻在隆庆帝面前为谭戚二人辩护,隆庆帝于是将练兵作战的事情全部交给了谭纶,又诏令戚继光总理蓟州、昌平、保定,辽东四镇等练兵事务,并且警告刘应节等御史不要再去找他俩事儿。

而戚继光上任蓟州后,发现蓟州有个总兵郭琥,俩人平级,而且他俩权限重叠的像是套娃,根本无法统一号令,戚继光只能向上面继续摇人。很快蓟州总兵郭虎被优化走人,戚继光这时又发现,京师的兵马用着非常不顺手,又立刻呼叫“太岳哥哥”,请他帮忙调三千戚家军过来压场子,张居正痛快的答应了,很快将调兵文书搞定。

于是三千戚家军开始北上,戚家军抵京当日就赶上了倾盆暴雨,但三千人却如石刻般列阵肃立,一动不动,任凭雷雨拍打,北地边军看到后无不惊骇,再也不敢侵犯违纪之事。老部队到位后,戚继光开始大力整顿边,编练车营,同时修筑长城的防御要塞,5年时间,戚继光带军队于长城上修筑了近千座炮台,而根据被张居正贬下去的官员王世贞所写的《嘉靖以来首辅传》里的记录,谭纶和戚继光为了办正事,给张居正送了好多东西,谭纶送的是“御女术”戚继光送的是价值千金的美女。当然,这也可能纯属王世贞的污蔑诽谤。】

王世贞:哈哈我写的,流传后世了!这一刻,被张居正贬下来的忧郁之气全都消散,他名扬后世了!

谭纶\/戚继光:……就算送,也不能是这种东西啊,这不纯纯污蔑吗?

张居正:有些东西已经荒谬到让我不知所措。

“嘿嘿嘿,御女术,我也想要。”

“把你的口水吸回去,丢不丢人。”

“你不想要?当官就是好啊,手底下的人都懂事,送的都是我喜欢的嘿嘿。”

“呵,你们家就算祖坟炸了也出不了一个当大官的。”

【隆庆二年12月,朵颜部的董忽力、长昂率军进犯董家口、榆木岭、青山口,结果他们的前哨骑兵直接被戚家军的火枪打崩。等戚继光率军赶到青山口时,董狐狸直接撒丫子就跑,这一战告诉了整个朝堂,原来戚家军的刀枪在北边也好使。

时间很快来到隆庆帝朱载垕登基后的第6年,而这货居然因为纵欲过度嗝屁了,然后十岁的小皇帝万历隆重登场,辅政的张居正也成为了首辅大人。这时,朵颜部的董狐狸想趁皇权更替南下抢掠,结果在蓟镇又让戚家军暴打了一顿,将其赶回了草原。万历3年,朵颜部的另一位首领长昂,带着他的老叔“长秃”进犯边境,戚继光又是一波平推将其打崩,并且活捉了长秃。】

明朝

纵欲过度这几个字就像巴掌一样拍在了朱元璋的脸上。

才六年,就纵欲过度死了怎么不死早点!

马皇后看着气的手直发抖的朱元璋也不知道该说什么,她也被这句话气到了,堂堂一个皇帝纵欲过度说出来不得让人笑话死。

刘邦拍着大腿笑得停不下来“哈哈哈哈哈,朕第一次听说皇帝因为这死的,知道不行自己就多喝点药啊!”刘彻揉揉腮帮子“笑得朕脸都疼了。”

【挨了戚继光三顿毒打后,朵颜部也是彻底服了,董狐狸带上全族300人,来到戚继光的关前请罪,董狐狸承诺将劫掠的边民放回,并发誓不再侵犯大明边境,戚继光于是接受了他们的投降,并允许他们在边境关口进行通商互市,之后在戚继光镇守bJ期间,朵颜部果真没敢扎刺儿。

万历七年,五万鞑靼骑兵进犯辽东锦州等地,辽东的守将叫李成梁,这货也是个狠角,曾经俘虏过努尔哈赤,并让他跪下为奴,并且还在几年后屠了古勒山城,宰了努尔哈赤的亲爷和亲爹。】

本来还在看明朝的笑话,现在好了,一下都不敢笑了。

清朝皇帝的脸黑的跟煤炭有的一拼“阿玛,你怎么不开心了?”小小的一句话刺出一个大大的窟窿。

永乐

朱棣坐在龙椅上“这才过去多久?北方的鞑子就这么猖狂了?太子,你觉得呢?”

朱高炽上前一步“陛下,儿臣以为我们可以派兵彻底剿灭鞑靼。”反正上次攻打脚盆鸡的时候带回来的那些银矿够够的,腰间鼓起来的感受真好啊。

【当时戚继光接到诏令后,立刻率军赶到了山海关,他们在鞑靼兵必经的“狗儿河”那里,埋下了一个叫“自犯钢轮火”的东西,相当于超早期的地雷。

戚家军诱敌出战,给他们放了个大礼炮,一炮将鞑靼骑兵干的溃散,戚继光追出百里,并在燕山刻石记功后凯旋,随后戚继光因功加升太子太保后又加少保,戚少保之名由此而来。

万历五年,戚继光最亲近也是最照着他的好大哥谭纶去世,享年58,万历七年,俞龙戚虎的那条龙,俞大猷在家中去世,享年77。万历十年,明朝最伟大的改革家张居正去世,张居正生前的改革动了太多人的利益,所以人没之后,跟他有关的所有人都会遭到报复。

当时有个被戚继光一手提拔起来的“西裨将”陈文治,是个白眼垃圾,他散布谣言,说戚继光在北地没什么作用,不如调去南方。万历十一年,戚继光突然被调去了广东,又在两年后给事中张希皋等人的不断弹劾中,无奈告老,回归乡野。】

谭纶\/俞大猷:还行,至少是寿终正寝了。

张居正:都会遭到报复……他的家人也会吗?

即便知道自己的改革动了许多人的利益,甚至连累家人朋友,但他不后悔,他依然会走上这条路,因为这是迫不得已,是拯救大明的唯一出路。

戚继光不说话,只是把陈文治记在小本本上,他才不要提拔白眼狼呢。

【要说清的是,戚继光虽然在官场上八面玲珑,但他搞到的钱却都用在了别人身上,抗倭时,为了提升士气,他慷慨解囊,赏赐有功将士,到了北方之后,他又搜集好物,上供首辅大臣们支持他练兵,并且还拿出钱财广交朋友,奖励北地士兵。等到万历十三年请辞归乡后,没了俸禄的戚继光已经变成了一个穷老头,跟他爹一样。

正如《明史·戚继光传》中所述,四提将印,佩玉三十年,野无成田,囊无素镪,惟疾书数千卷而已。而这年戚继光的老婆王氏,也因为之前两人无后,戚继光纳妾的原因,带上大部分家产离他而去。

公元1588年一月17,戚继光突发疾病,却因无钱请大夫救治,凄凉病逝,终年61。大明朝廷得知后,没有给老戚任何恤典,一直到万历嗝屁,大明“小鲁班”天启登基后,才为戚继光平反,赠其谥号“武毅”。】

“这还挺惨的。”

“为大明做了那么多,又是消灭倭寇又是赶走鞑靼的,怎么连赏钱都没有。”

“哎呀,这要是有钱还能救回来的。”

俞大猷也为这还没见面的兄弟感到不平,戚继光这一生都在征战,晚年怎么这么悲凉呢,要不他攒点钱等快死的时候再给戚继光,这样他就有钱请大夫了。

【公元1621年,百战百胜的戚家军也迎来了退场的时刻,当然,并不是那个“校场领饷,不必着甲”的着名谣言,而是浑河边的那场血战,昔年跟戚继光由南打到北的义乌老兵们,大都已经战死沙场或者卸甲归田了,这时列阵浑河桥北的,是戚继光之侄戚金重组的浙军新锐,他们拿着戚家刀,列着蓟北的车阵,配合着四川的白杆兵,广西的狼上兵与努尔哈赤的八旗精锐,展开了白刃血战,最后援军不救,全军殉国,这天过后,世间再无戚家军。

时间来到396年后,一艘舷号“83”的军舰劈开了浪涛,这艘现代化训练舰,带着年轻的士兵们,重新走过戚家军奋战过的碧涛之上,300多年前的戚家军与当代水兵,完成了最后一回换防,我们的这艘军舰叫戚继光号。

历史终究记住了那些横戚刀、斩倭酋的身影,也记住了那个站在泥泞,行蝇营狗苟之事、只为救国救民的卑微军人,我们终将成为他眺望的彼岸,它也终将成为海平线上的坐标,而属于我们的这艘军舰,将带上前人的荣光,也带着先辈未竟的航程奔向深海,续写万里之外的荣耀,当新一代的浪花漫过舷窗,我们终将读懂,千百年来为国牺牲过的忠魂,都将化作永不锈蚀的铆钉,让华夏的脊梁永远浮出海平线。】

“哎,我这眼睛怎么还进沙子了。”

“援军为什么不救呢,大家都是大明人更应该团结啊。”

全军殉国的戚家军让李世民想起了那个大唐白发军,何其相似的境地啊。

听到一艘军舰叫戚继光号,李世民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,他也要用安西军命名,他们没有军舰就用武器,即使这些安西军再往后的数十年,可他既然知道了就要做点什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