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本小说 > 科幻小说 > 徐氏略记 > 第215章 太学生徐季宁

第215章 太学生徐季宁(1 / 1)

东汉桓灵之世,朝政日非,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,卖官鬻爵之风盛行,朝堂乌烟瘴气。在这黑暗的政治漩涡中,洛阳太学内却激荡着一股浩然正气。太学生徐季宁,以一介书生之身,联合太学同窗联名上书,以笔为剑,以文为刃,与腐朽的宦官集团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争,其事迹被载入《后汉书·党锢列传》,成为东汉末年士人风骨的象征。

徐季宁出生于颍川郡一个赫赫有名的书香世家,这个家族世代以读书为业,家族中涌现出了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。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,徐季宁自幼便对诗书有着浓厚的兴趣,他勤奋好学,日夜苦读,年纪轻轻便已熟读经史子集,对儒家经典更是倒背如流。

儒家所倡导的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思想深深烙印在徐季宁的心中,他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个有道德、有学问、有抱负的人,以天下为己任,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。少年时期的徐季宁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学和远大的志向,他常常与志同道合的友人相聚一堂,谈论天下大事,针砭时弊,抒发自己匡扶社稷、拯救苍生的伟大抱负。

时光荏苒,徐季宁逐渐长大成人。凭借着他出众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,他被当地的官员举荐进入了洛阳太学。这所太学不仅是当时学术的最高殿堂,更是众多有志之士议论时政、抨击时弊的重要场所。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们云集于此,他们都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心,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充满了关切。

然而,此时的东汉王朝却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。宦官专权,政治腐败,社会动荡不安,百姓生活困苦不堪。这些青年才俊们眼见国家如此状况,心中无不痛心疾首,他们渴望能够为国家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,改变这黑暗的局面。

徐季宁进入太学后,很快便在众多学子中崭露头角。他学识渊博,辩论时引经据典、条理清晰,且为人正直豪爽,深受同窗们的敬重。在太学的日子里,他亲眼目睹了宦官集团的种种恶行:中常侍侯览、张让等人把持朝政,结党营私,他们的宗族宾客遍布州郡,仗势欺人、巧取豪夺,百姓苦不堪言;朝廷卖官鬻爵,官职明码标价,真正有才能的士人却报国无门。这些乱象让徐季宁义愤填膺,他意识到,若不改变现状,东汉王朝必将走向覆灭。

为了揭露宦官集团的罪恶,唤起朝廷的警觉,徐季宁决定联合太学中的有志之士,共同上书进谏。他四处奔走,联络太学生领袖郭泰、贾彪等人,商讨上书事宜。在徐季宁的努力下,一场规模宏大的联名上书行动开始筹备。他们查阅典籍,收集宦官集团的罪证,字斟句酌地撰写奏章,力求以最有力的言辞打动皇帝,铲除奸佞。

经过数月的准备,徐季宁与数百名太学生联名向朝廷递交了奏章。在奏章中,他们言辞激烈地弹劾宦官集团“浊乱朝纲,蠹政害民”,历数其欺压百姓、卖官鬻爵、结党营私等种种罪行,恳请皇帝“罢斥奸邪,进用贤良”,重振朝纲。这份奏章在洛阳城引起了轩然大波,百姓们听闻后拍手称快,而宦官集团却对此恨之入骨。

宦官们在皇帝面前进谗言,污蔑太学生们“结党营私,诽谤朝廷”。昏庸的汉桓帝听信了谗言,下令严厉惩处参与上书的太学生。一时间,洛阳城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,许多太学生被逮捕入狱,遭受酷刑。徐季宁作为此次联名上书的主要组织者之一,自然成为了宦官集团重点打击的对象。但他毫不畏惧,在狱中仍坚贞不屈,痛斥宦官的恶行。

徐季宁的亲朋好友们得知他被关押入狱后,心急如焚,纷纷前来探望,并苦口婆心地劝他服软认罪,以求早日重获自由。

然而,面对众人的劝说,徐季宁却不为所动,他目光坚定地说道:“我等上书,并非为了一己私利,而是为了天下百姓,为了大汉江山的长治久安。即便因此而遭受牢狱之灾,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,我也绝不后悔!”

他顿了顿,接着说道:“如果因为畏惧权势而屈服,那我岂不是愧对圣贤的教诲?又有何颜面立于天地之间呢?”

徐季宁的这番话,掷地有声,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震撼。就连那些平日里铁石心肠的狱卒们,也不禁对他的气节和坚定产生了敬佩之情。

在狱中,徐季宁并未放弃抗争。他与其他被关押的太学生相互鼓励,通过秘密传递书信的方式,与外界保持联系,继续揭露宦官集团的罪行。他们的行为得到了许多正直士大夫的支持,太尉陈蕃、司隶校尉李膺等大臣纷纷上书为太学生们鸣冤叫屈。在舆论的压力下,汉桓帝不得不释放了部分太学生,但徐季宁等人仍被禁锢乡里,终身不得为官。

被禁锢之后,徐季宁被迫离开了他曾经向往的官场,回到了颍川老家。然而,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,反而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。

回到家乡的徐季宁,决定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。他在家乡开设了一间私塾,吸引了许多有志于学习的年轻人前来求学。

在私塾里,徐季宁不仅教授学生们经史子集等传统学问,还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人格。他常常教导学生们:“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求取功名,更是为了明事理、担道义。在这个乱世之中,我们更应该坚守自己的本心,为正义而战。”

徐季宁的教诲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们。他们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显着的进步,更培养出了高尚的品格和强烈的家国情怀。这些学生们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,都以徐季宁为榜样,努力践行着他所传授的道理。

尽管徐季宁失去了进入仕途的机会,但他通过教育,将自己的学识和理想传递给了更多的人。他的故事在颍川流传开来,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佳话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不断追求知识和正义。

后来,汉灵帝即位,宦官集团变本加厉,党锢之祸愈演愈烈,陈蕃、李膺等正直大臣相继遇害。徐季宁虽身在乡野,却时刻关注着时局的变化。他深知,自己的抗争或许无法改变大局,但他坚信,只要有人坚守正义,光明终会到来。

徐季宁的一生,是为正义而战的一生。他以一介书生之躯,挑战强大的宦官集团,虽历经磨难,却始终不改其志。他的事迹被载入史册,激励着后世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理想和正义前赴后继。他的精神,如同一面旗帜,在历史的天空中高高飘扬,彰显着中国古代士人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担当与风骨。传